close

最後期末考:一個外科醫師對生死課題的沉思


詳細規格    價錢(售價)   哪裡買
而醫生能否在病患的生命終點,提供真誠的關懷與支持,如同醫者所面對最嚴峻的「最後期末考」。

最後期末考:一個外科醫師對生死課題的沉思
推薦人:
衛生署長 葉金川
陽明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 李健賢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所長 蔡篤堅
成大醫學院院長 林其和
慈濟大學醫學院院長 陳光立
成大醫學院創院院長 黃崑巖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院 賴春生
國泰醫院副院長 黃政華
臺大醫學院副院長 郭明良
臺大醫學院教學副院長 張上淳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賴其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黃達夫
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 郭守仁
嘉義基督教醫院院長 陳誠仁
台東基督教醫院院長 呂信雄
埔里基督教醫院院長 趙文崇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石明煌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副院長 張珩
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總執行長 黃勝雄

我們的雙手深入病患的軀體,用戀人無法做到的方式撫摸他們。
我們用手指破開感染性腔室薄弱的網狀隔膜,用圈成杯狀的手掌將凝固的血塊舀出來,以隔著手套的指甲將一圈圈黏連的腸道剝離。
我們的工作是自我的延伸,但是我們卻進一步相信——我們「等同於」我們的工作。

罹患先天疾病的男嬰麥克斯,接受了肝臟與小腸移植。在主治醫師「拯救生命」的狂熱意志驅使下,十個月大的男嬰前後十度被送進開刀房,直到身上找不到一小塊可以穿過縫線的完好皮膚。

三十歲的巴比膽管長了巨大腫瘤,術後癌症復發且癌細胞快速擴散,但病人和家屬不曾被告知「真相」,他們始終對病情樂觀以對——直至巴比在加護病房被強烈急救、壓迫、重搥,度過生命的最後幾個鐘頭。

外科醫師溫柔地領婦人進加護病房,握住婦人的手,輕聲解釋正在發生的事。婦人哭倒在丈夫床前。醫師拉上床簾,將他們三人圍在裡面。醫師低聲在婦人耳邊說話,接著,把自己的手放在病人的手臂上。

如同所有醫學院學生,作者在大體解剖課上,初次體驗「面對死亡」的啟蒙儀式;這時她才明白,儘管抱著拯救生命的夢想,進入這一行卻得與死亡為伍。她從老師和醫界同僚那裡學到,抽離情感、否定自身的感受,便能暫且調適對死亡的焦慮。這是十餘年的醫學院課程與訓練,教給新進醫生的諸多「成規」或「非正式課程」之一。

「成規」教導醫生把複雜的臨床問題抽絲剝繭、化繁為簡,卻在「解構」難題的同時,忽略了人性的「連結」;使得醫者聚焦於「治療」之餘,往往忽視了心靈與肉體的關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以及人性與疾病的關係。

醫生是生命最終的監護者,引領著病患和家屬,走過通往終點的艱難路段。而醫生能否在病患的生命終點,提供真誠的關懷與支持,如同醫者所面對最嚴峻的「最後期末考」。

作者追溯自己的求學與訓練過程,探討現今的醫學教育如何過度偏重「克服死亡」的知識,卻抹煞了病患的人性面,使醫者對死亡的疑懼一再在醫界複製繁衍;導致醫生不自覺地從瀕死病患身邊逃開,或無法開口和病人及家屬討論不樂觀的病情。當醫者深入理解自身「死亡焦慮」的根源,以及「治療」的意義(更多的治療,並不代表更多的「愛」),才能做某些比「治癒疾病」更重要的事:陪伴在病患和家屬身邊、聆聽他們的感受、紓解他們的傷痛。唯有如此,醫者才能成為真正的「療癒者」。

本書特色:
1.傳統的醫學教育,著重在「治癒疾病」、「拯救生命」,卻不曾引導醫學生如何照顧瀕死病患、面對死亡,使醫生無法正視死亡課題。
2.身為外科醫生的作者,期許自己成為一個能治病也能給予心靈支持的好醫生。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嫦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